命名日本 - 「人妻」的浮世相
文 - 湯禎兆
一提到「人妻」這日本漢字,不少人便會直接聯想到「不倫」,又或是其他更官能色彩的想像。事實上在日本的 AV 業產品中,的而且確也存在「人妻」的劇種類型。不過諷刺的是,「人妻」在日本戰前的語境中,其實並不附帶今時今日的色慾氣息,反而傾向實用指向功能。
《現代人妻讀本》(1938)又或是《人妻的教養》(1940年)之類的作品,當時並不罕見,都是由一些醫學博士執筆,用來教導婦女在婚後生活中所需的醫學及實用常識的指南式讀本。當然今天假若在日文的網路搜尋機器中輸入「人妻」,大抵出來的九成均與色情產物有關,時代的變化絕非語言本身所能自主操控。
在當代的日本傳媒語境中,「人妻」確屬針對的焦點,即使不刻意從色慾角度去描摹,現實上的切入取向也是以負面為主。作為母親以及作為妻子的角色,往往令到不同年紀的日本女性出現沉重壓力,因而產生奇異的行徑。《週刊大眾》在 2002 年 6 月 24 日便曾報道,不少年輕的新婚女性出現下廚偏執症,對食品的味覺出現怪異的沉溺,例如有主婦無論弄任何菜餚也一定要有沙律醬,亦有人包餃子時加上薄荷作餡料,更甚者要在芝士蛋糕中加上豉油等等。傳媒認為這是傳統家庭結構崩壞後的惡果,年輕主婦再沒有參考對象,亦沒有為家人服務的律己精神存在。
沒有孩子的已經如此,身為人母的更加令人瞠目結舌。據《週刊文春》(2003 年 7 月 31 日)報道,有研究指出目前有 63.1% 的小五及小六女生會塗指甲,28.7% 的會塗口紅,而 27.8% 的更會使用香水!有受訪母親說小五級的女兒每天至少要花上四十分鐘,才可以弄好髮型出門上學。據專為她們服務的美容師反映:「這是她們母親一種扭曲的自戀」-- 可謂一矢中的。至於部分「人妻」應付面對不來的壓力時,更容易釀成家庭慘劇。《Friday》(2004 年 4 月 30 日)便曾報道一宗倫常悲劇,一名在川崎生活的模範主婦,僅因就讀小二的兒子不願在一天疲累的課堂後,再去參加晚間的補習,於是便把兒子掐死。無論背後作多少的尋究解釋,也減輕不了人間悲劇的震撼性。
我得為「人妻」說一句公道話 -- 在日本身為「人妻」,尤其是添上人母的包袱的確絕不易為。Anne Allison 在《Permitted and Prohibited Desires — Mothers, Comics, and Censorship in Japan》(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, 2000)中,便曾以不少具體的生活細節,探討日本「人妻」的無形壓力,其中最教人嘆為觀止的必定首推為孩子準備便當。因為便當是兒子接受同儕以及「人妻」接受周遭評價的第一道門檻,背後不僅要求食物營養均衡乃至具備可愛的素質,更重要是本身可否帶出一重美學精神來 -- 顏色的配搭(粉紅配綠)、圓形食物配角形食物(如荷蘭豆配帶子)以及軟滑食物配粗糙食物(如奄列配紅米飯)等等,便當的小宇宙恰好存在多重的陰陽平衡對照 -- 你說身為母親的「人妻」又怎會不精神崩潰。
Anne Allison 更透過自身在日本育兒的經驗,把日本文化中「製造母親」(Producing Mothers)的非人性化社會壓力沉痛道來:事緣育兒園的老師在放假前,把一個充滿卡通色彩且附上不同功能貼紙的月曆交給她,要求她好好提點兒子要遵守學校所定下的作息規律。假期完結後,老師要求檢查月曆,發現她一切均沒有切實執行,於是大肆責備母親一番 -- 原來那月曆不是禮物,而是給母親的「功課」!當然也是為下一代進入高學歷社會的日本作競爭準備。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